颍泉区发现一处2200多年前的古城遗址,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在颍泉区伍明镇苏集村腰庄一带,有一处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的古城遗址。在建国后的两次文物普查中,这里发现过数处城垣、城壕遗迹,并出土了铜鼎、钫、剑、簇、铁犁、陶俑等器物。据文物部门考证,腰庄古城遗址规模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时代延续长,文化层年代以战国、两汉为主,被认为是楚都钜阳城可能的遗址地之一。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腰庄遗址,了解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隆冬时节访腰庄

隆冬时节,记者从阜阳市区出发,经阜阳临沂商城进入阜涡路,由此一路向北到达伍明镇,转而向西到达苏集,腰庄遗址就位于苏集村东南方向的袁寺村。冬日的腰庄与皖北农村其他地方的景色并无二致,除了零散分布的村庄外,目光所及处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在桃花源老年公寓东侧,有一条南北方向的灌渠——郭沟,前几年新建的郭沟闸横跨在这条灌渠上。在开挖茨淮新河之前,与郭沟相通的伍明沟是一条北通利辛王人、南至颍东新乌江的人工河,后来改名为向阳沟。开挖茨淮新河后,向阳沟的水系被截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腰庄遗址西靠茨河,南邻茨淮新河,有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贯通。“这一块地就像一艘大船,有毛庄、赵庄、齐大庄、周孜、谭庄、马庄、三里老寨,分属袁寺、三门、巩庄三个村。”今年72岁的高汝轩爱好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年撤区并乡前曾担任苏集乡人大主席。他在当地工作了几十年时间,对腰庄遗址比较熟悉。退休后,高汝轩来到伍明文化站当管理员,一直收集与腰庄遗址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陶器、石器、骨角器等,部分器物陈列在伍明文化站。“腰庄遗址这个地方以前叫老古城、钜阳宫,南门在三门村的谭庄、北门在巩庄村的马庄和樊城,四至都比较清楚。”高汝轩告诉记者,毛庄的“毛”与“锚”谐音、赵庄的“赵”与“棹”谐音、齐大庄的“齐”与“旗”谐音,周孜与“舟”谐音,这些地名都与船有关,且在当地存在了很多年时间,可能是一种巧合。

一片荒凉都不见

前段时间降水偏少,郭沟闸口的水少之又少,丛生的芦苇枯叶低垂,蓬松的芦花在沟边随风摇曳。据高汝轩介绍,郭沟闸南头约两三百米的地方,在上世纪70年代曾出土过一些陶片。有考古专家认为,这里可能是战国时期楚国钜阳城的遗址,至今没有定论。不过,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古城遗址是没有争议的,规模与现在的阜阳南北老城相当。上世纪90年代,当地的窑场在郭沟闸南侧取土,曾经发现过地下2米深左右的文化堆积层。“那地方还有一口大塘,就是当时烧窑取土形成的,现在还能捡到一些陶片。”高汝轩说,郭沟可能是黄泛过后开挖的灌渠,也可能就是腰庄古城内的一条人工河。在多年前的战国末期,阜阳辖内属于楚国东北部边疆。缘于强秦兵锋所迫,楚都曾多次迁徙。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楚国迁都有三次:第一次为楚顷襄王21年迁陈城,第二次为楚考烈王10年徙钜阳,第三次为楚考烈王22年迁寿春。楚顷襄王都陈、楚考烈王东迁寿春的史实,文献与考古材料互勘,无异议。考烈王10年迁钜阳的事件,不仅传世先秦文献缺载,两汉典籍中亦仅见于上述《六国年表》。钜阳是楚“东国”地区的一处重要城邑,其具体地理位置和兴废沿变缺乏较早的文献,时间久了便成为千古疑案。直到现在,文史界仍流行楚都钜阳城“太和原墙集说”“太和宫集说”“颍泉苏集腰庄说”等多种观点。如今,站在郭沟闸向南望去,远方的村庄沉浸在一片雾霭之中,不少民居仍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红砖瓦房院落,周围的树梢上有树枝搭成的鸟巢。几只花喜鹊在麦田和芦苇间飞来飞去,偶尔喳喳地叫上几声,给静寂的田野带来一些生机。郭沟闸西侧不远处是茨河,这条发源于河南太康的天然河流主要流经太康、淮阳、鹿邑、郸城、界首、太和,在颍泉区茨河铺注入颍河。直到年茨淮新河通水后,在茨河铺分洪闸下调尾入茨淮新河,改属茨淮新河水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货物运输都离不开河流,茨河一直是这座古城的重要水源。

楚都为何多次迁

战国晚期,楚都曾多次流迁,主要原因就是军事上不敌日渐强大的秦国。根据文献记载,在强秦逼迫之下,楚国迁都陈城、寿春是比较清楚的历史事实。但是,对楚考烈王十年是否曾迁都钜阳,考古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史学家甚至认为,战国晚期的楚国未曾迁都钜阳。这是为何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拥有数百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迁都行动绝非易事。楚人每次确定新的“国都”,亦非仓促间的随意所为,而是权衡当时安全防御、政治背景、城建基础、经济条件、交通优势等多方因素利弊后,作出的慎重选择。元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秦纪》中“楚迁于钜阳”的记载作了折中解读,认为赧王三十七年楚都从郢城向东北迁至陈城,今又从陈城迁到钜阳,到了始皇六年再从陈城迁往寿春,楚人虽有迁钜阳之举,但当时都城实际并未离开陈地,钜阳可能只是当时楚国的一个陪都。这个推论,较元代以前史家诸说显然又具体而合理得多。战国晚期的钜阳城鲜为史书记载,主要是因为一个在国势益弱背景下的新兴城邑,并不具备像陈城、寿春这样的大城可选作楚都的区位优势与物质条件。考烈王十年,韩、魏、秦、楚间的政治地理格局及军事兵争形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当时的楚国尚不会遭秦人攻袭而陷于险境,进而似乎不存在放弃陈城另迁新都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元人胡三省的观点是比较折中和可信的。

细阳钜阳分不清

G国道进入太和县城后,有一个略显古朴的名字——细阳路。作为当地重要的南北主干道,细阳路的名字与汉高祖置细阳县有关。细阳古城在太和县原墙镇北1公里茨河(古称细水)左岸,因在细水之南,故称细阳。有关钜阳城的具体位置,早期文献一直没有确切记载。按照《水经注》相关记载,汉代细阳县故城遗址应当在太和境内原墙集一带的细水东北岸,约略与唐代百尺镇、宋之万寿县的地望吻合。不过,宋代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河南道颍州“汝阴县”条记载:细阳城,汉为县,属汝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北40里。由此可见,历史文献中所指的细阳故城,大致位置位在今颍泉区苏集村腰庄古城址一带。春秋以来,楚人着力经营东国地区,秦国大将白起拔郢后,准北颍水中下游一带备受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hehzx.com/thxys/1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