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同安辛亥革命先驱教育家陈延

北京哪些青春痘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

求轸方长作范仁里

同安辛亥革命先驱、教育家

陈延香的书香情怀

作者:范世高

在许多的回忆文章中,同安辛亥革命先驱陈延香先生一生以热心教育著称,是同安近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其创办的阳翟小学、阳翟学校中学部(后称同安公立初级中学,现同安一中前身),是同安最早的一批现代学校,对近现代同安乃至厦门的教育事业影响至深。但鲜有人知道,陈延香先生对同安的图书事业,亦有十分杰出的贡献。

“文章千古事、为宦一时荣”,中国传统的文人,往往有文以载道的情怀,一旦有条件、有机缘,修志、著书、刊印典籍即为第一要义。诚如清代骈文家、诗人胡稚威所言:古今人皆死,惟能文章者不死;虽有圣贤豪杰,离文章则其人皆死;民国《建宁县志》主编范毓桂则言:人固籍文章以传,文章亦有时籍人而传也。如清光绪八年()马巷厅通判丁惠深重刻刊行《马巷厅志》,除自己捐出俸禄外,也有赖于舫山书院董事陈德莹等人出资支持。《厦门志》于清道光十二年()由厦门道台周凯主持编修完成,但未刊行周凯即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台湾道任上,道光十九年()才由兴泉永兵备道黎攀镠、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捐资促成,皆印证了这样的道理。

陈延香也不例外。他出生于书香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儒学教育,可谓家学渊源。其在阳翟的旧居“宜宜楼”,早年雅称“荔园书斋”,就是藏书读书的好所在,后来还成为创办阳翟学校的起点。二楼门额上,是民国同安文化名家杨柳溪先生题写的“宜宜”二字,“宜宜”者,一为“宜画”,另一就是“宜书”了。纵观陈延香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推动文化典籍的收藏与传播,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图书,始终与书香相伴相随。

传先哲之名著

发潜德之幽光

清光绪十五年(),陈延香出生在同安在坊里下翟保(今同安祥平街道阳翟村)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陈仲信为清末秀才,是一名乡村私墪教师。陈仲信十分重视对陈延香的传统教育,因此,陈延香大约六岁时即开蒙启学,青少年时接受了很扎实的儒学教育和书法训练,因而在十九岁时父亲病故后,能够子承父业,在灌口、角尾一带任墪师达五年之久;在加入同盟会后,他曾担任文书一职。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他办学校,自任阳翟学校校长;协助陈嘉庚先生兴办教育,曾任集美学校校主办公室总务处主任兼若干学校校长;任省议员达十余年,建言献策,多有诤言。留存至今的《延香建言录》、《澄怀忆旧录》等遗著以及众多的墨宝、文章中,陈延香行文流畅、用典自如,诗文、书法均颇有章法,显示了扎实的古文功底和书法水准。

正是有这样的经历和积淀,使得陈延香对书籍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典籍的收藏和传播之中。早在青年阶段,得益于父亲的传承,陈延香就多方收藏了包括许多同安乡贤的著作在内的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献书籍,其中不乏孤本、善本,这些书籍,早期大多存放于陈延香位于阳翟的荔园书斋中。在陈延香不遗余力的推动下,一些同安乡贤的遗著还得以点校、刊印,幸运地留存于世。

还在少年求学时,父亲陈仲信就将家藏的《莲山堂文集》抄本授于陈延香,并告诉他,这是明代同安乡贤陈白南的遗著,且刊本已无,本抄本已经是“硕果仅存”的孤本,并嘱托延香珍藏。陈白南,名如松,同安从顺里西浦人(今同安区西柯镇西浦村),明万历壬子()举人,曾任浙江萧山知县、浙江太仓知州,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多有政声,以文章廉节名于世,称得上是名儒名宦,其遗著《莲山堂文集》成于明崇祯甲申(),二卷共九十三篇,有论、说、记、序、赞、赋、行状、志铭等,内容包罗万象,字里行间显现出深邃的哲理,其中收有陈白南应同安县令曹履泰之请代拟的《议招扶抚郑芝龙檄文》,以及与蔡献臣、蔡复一、陈基虞、王道贤等同安乡贤、名宦的交游文章,极具研究价值。但明亡后,该书湮没人间,以至于连家乡人都对他知之甚少。陈延香获得该书后,视若珍玉,经过研读,深深地为陈白南的气节、文章所打动,萌发了重新刊印的想法。年,担任福建省议会议员的陈延香携带《莲山堂文集》赴福州,邀请南社会员、省议会议员以及曾编纂上杭、长汀、武平等地县志的民国志士丘复先生共为订正讹误。书刚校订好不久,护法战争爆发,支持孙中山革命的陈延香因得罪福建军阀李厚基和厦门行政当局,遭受通缉,被迫避走香港,走时还不忘将《莲山堂文集》随身携带,寻机出版,但因受限于资金,一时未能如愿。年夏,陈延香受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胞弟、集美学校二校主陈敬贤先生之邀,共赴江浙考察教育,在南通图书馆,陈延香惊讶地发现,官修的《太仓州志》和《浙江通志》均将陈白南列传于名宦门,《泉州府志》则将陈白南列于《循绩传》,由此对陈白南这位乡贤更添钦佩之情,也更加坚定了刊印《莲山堂文集》的决心。他不失时机地向同行的陈敬贤先生请求捐资刊印,陈敬贤慨然应允独资赞助,“以助其贤贤之志”,并交付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陈延香激动之余,“为之欢欣者累日”。当年六月,《莲山堂文集》刊印,丘复、陈敬贤、范毓桂、叶青眼、吴瑞甫等民国名士纷纷为之作序,对陈延香先生的义举表示赞赏和肯定。

年(壬戌年),同安乡贤公议重修同安县志,陈延香被聘为在坊里(含今同安大同街道和祥平街道)采访主任,广搜先贤遗著,意外获得与陈白南同时代的同安乡贤郑得潇的《我见如是》等遗著,一读之下,惊为儒理正宗,以至于“狂喜竟日”。郑得潇(~?)字慕生,号蘧稣,明末清初同安县在坊里池仔人(今同安区大同街道),崇尚气节,因而读书不仕,隐居海滨,自号海滨遗佚,一生沉酣于经史典籍,曾在陈允锡主修的《凤翔府志》中任主纂。在书斋“定云楼”内,郑得潇完成了《五经通义》、《易研》、《广孝经》、《大学定本》、《周礼契领》、《定云楼史统》、《我见如是》、《古文信好编》、《文学指南》《蘧稣近吟传》等书。陈延香征集到的《我见如是》,上卷二十篇,疏观天人分途之始;中卷二十八篇,深观身心性命保合太和之理;下卷二十七篇,旷观大造气化流动充满之意,三卷皆发先儒所未发有关世道人心之文,深深折服了素以革命和教育救国为志的陈延香,景仰之余,也动了付印刊行的念头。联想到时局混乱、世风日下,这些采圣贤之精义、究天人之本原、阐身心性命之微旨的文章更加应该尽早校刊行世,陈延香遂多方募捐,并再次得到陈敬贤先生的慷慨解囊,陈延谦(同安莲花澳溪人,民国同安知名实业家、教育家)等二十六位同安乡贤也纷纷捐助,最终募集到大银七百二十五元。年10月,陈延香借再次赴江浙考察教育之机,携郑得潇《我见如是》、《广孝经》、《大学定本》、《易研》、《周礼契领》等五篇遗著赴沪,并以郑得潇书斋定云楼为名,汇编成《定云楼遗集》,委托商务印书馆图书馆馆长朱仲钧(浙江海盐人)校订。未曾想,校订工作刚刚进行过半,朱钟钧就遽然去世。年春,陈延香再次赴沪,委托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陈铎(稼轩)续校完竣,最终在年10月由上海世界书局刊印一千部。在书中,陈延香眉批、评注多处,以儒家的仁政思想,抨击军阀墨吏见利忘义、戕害百姓,“立心、立命、继绝学”之志跃然纸上。文集刊印之时,时任福建省议会议长的林翰(莆田人)、省议会同仁郑丰稔(龙岩人,近现代福建修志大家,《龙岩县志》总纂)、同安乡绅苏万灵等为之作序,纷纷表达了对陈延香传印《定云楼遗稿》的钦佩之情。

八十多年过去了,《定云楼遗稿》大多已不知去向,陈延香先生唯一在世的儿子陈笃豪先生也仅存一册,所幸市、区图书馆尚残存数册,笔者亦有意点校再版。《莲山堂文集》近年由厦门市图书馆再次校注并列入《厦门文献丛书》(厦门大学出版社,年),所依据的,正是陈延香先生在民国刊印的这个版本。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已经难以考证,陈延香到底曾经保留了多少典籍,使多少面临失传的典籍得以重光,仅就上述二本重要文献而言,陈延香先生的历史贡献可见一斑!有据可查的是,三年前由厦门大学洪峻峰教授点校、收入《同文书库.厦门文献系列》(厦门大学出版社,年)第二辑的《赋月山房尺牍》(清末同安谢祐著),也是经由陈延香藏书辗转流转而来。

在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百姓多艰的背景下,年轻的陈延香如此热心收藏并刊印同安先贤的遗著,我以为,是因为他内心崇仰这些先贤的气节,意欲通过印行先贤文章,影响世道人心,可谓是用心良苦。诚如民国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陈铎先生在《定云楼遗集》序言中所言:幕生与白南先生同时而居同邑,其遗著俱赖延香先生以传,在当时已视保存国粹为迂缓之图,延香抱残守缺,募款梓行,传先哲之名著,发潜德之幽光,其卓见与热肠何如乎!

为爱墨香长绕屋

只怜带草未开花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

位于同安阳翟村的同安实验中学,原名启悟中学,其前身亦为阳翟学校,校园内,一幢坐西朝东的两层西式砖木结构小楼静立在校园的一角,楼为折坡布瓦顶,正立面中部凸出的上、下两层方柱门廊颇有西洋风味。这幢楼曾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成为中共闽南地委厦门工委机关地下活动据点,如今作为历史文物建筑,已经改造成为同安区组织部门的“使命馆”,里面展设的内容,是解放战争年代根植于阳翟图书馆的革命风云故事。如果不是馆前的一座石雕塑像提醒,人们几乎已经想不起,他才是这幢楼曾经的主角。

这幢西式建筑,正是从原阳翟学校迁建过来的原阳翟图书馆,也是阳翟学校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物。而雕像的本尊,正是创建了阳翟图书馆的陈延香先生。

辛亥革命同安光复后,陈延香先生被选为民国首届福建省议员,在踊跃为民请命、建言献策的同时,陈延香也把主要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上。民国建立后的第二年(年),陈延香与堂叔、同为同盟会会员的陈仲赫共同发起,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爱国华侨陈延谦等众多南洋华侨鼎力资助下,于年1月18日创办了同安县城最早的现代学校--阳翟学校,先期教学的馆舍就是陈延香的荔园书斋。陈延香自任义务校长及教导员达八年之久,之后更于年进一步创办了阳翟学校中学部(同安公立初级中学,为同安最早的中学)医院、公中银行等。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从办学之初开始,陈延香就有了筹设图书馆的念想,这在陈延香为纪念阳翟学校十周年而作的《本校十周年根概况》中清楚地表明了。年,陈延香捐赠一千余部图书(有的一部数册),在阳翟学校中选择校内天井南侧的一间平房作为藏书室。这一年,他卸任福建省议员,将任内十余年提案或建议,汇编成《延香建言录》一书,倡兴教育,针砭时弊,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在他的推动下,年,阳翟学校正式设立了图书馆,但馆舍尚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陈延香为了维持阳翟学校小学部、中医院的运作,四下南洋募捐经费,其中仅第四次劝募就历时十八个月,奔走南洋各地达八十一处之多。然而,尽管每次华侨们都慷慨解囊,但时局艰难,海外的华侨们大多生存不易,所得捐款,也只能勉强支撑阳翟小学、医院的日常经费,因此直到年9月,图书馆的馆址用地虽然已经购买,但建设却还未提上议事日程(陈延香《历次募捐概况》,载阳翟学校校庆纪念二十年刊)。直到民国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阳翟学校建校二十周年庆典时,新建的学校图书馆才宣告落成,这也是同安县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图书馆的运营经费,全部由阳翟学校基金拨付,仅仅年一年就达银元,由于资金充足,使得阳翟图书馆得到迅速的发展,当年藏书量就达到1.7万册之多,而且以中国古籍线装书为多,另有部分外国图书。图书的分类,则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杜威十进法及王云伍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等。为充分发挥图书作用,这一阶段,阳翟图书馆还开展了图书巡回出借活动,并与集美、马巷等地的图书馆、图书室建立了相互交换书籍的关系。此外,当时的阳翟图书馆还附设儿童图书室,这在国内也是较早的。

抗战胜利后,陈延香辞去救济院院长等其它社会职务,改任阳翟图书馆馆长至年间,专心整理古籍,购进不少古籍及青铜器、陶瓷、古字画、古钱币等,用于学校的教学、研究,并精选其私宅“宜宜楼”藏书,悄悄捐赠于阳翟图书馆。巧合的是,在陈延香担任馆长的这期间,阳翟图书馆悄悄地成为中共厦门工委机关秘密活动的据点,至于陈延香先生与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的同安初级中学的师生们有着怎样的交集,我却是无从考证了。

此后,陈延香先生一心向佛,甚至于年成为性愿法师创办的觉华女众佛学苑(简称“觉苑”)的讲师。建国后,他专注整理中草药药方,种植中草药,离他付出几乎一生心血的阳翟学校及图书馆,渐行渐远了。解放初,由于众所周知的时代背景,陈延香先生两度冤陷囹圄,人生境遇每况愈下,长年藏书、读书的荔园书斋(即宜宜楼)也被“分”给一个归国华侨居住,如今已经破败不堪。年,他将珍藏的几乎全部的图书、文物分别捐献给县图书馆和同安一中。文革中,红卫兵多次冲击延香先生的旧居,掘地三尺,家中残存的藏品包括弘一法师、陈嘉庚先生等与延香先生往来的书物,或被“抄没”,或被付之一矩,从此踪影难觅。但这一切,陈延香先生已经无法感知,因为他本人已经在年的冤案中失去自由,并于年在闽侯白沙的劳改农场去世,连尸骨也无存了。

千秋功业一楼书。陈延香先生去世的半个世纪后(年),同安三中(后称启悟中学,原由阳翟学校合并而来,现为同安实验中学)校长杨发展在校内的图书馆楼前,为陈延香先生树起了一尊半身石雕塑像,并把图书馆前的小广场命名为“延香广场”,雕像刻的是青年时的陈延香,英气勃发,踌躇满志。年,阳翟小学校长杨志现在校内筹建了一间书屋,命名为“延香书屋”,以示对创校校主的敬意。当年陈延香捐赠给阳翟图书馆的部分古籍文献资料,解放后移送给了同安县图书馆(今同安区图书馆),其中不乏善本珍本书目,这些盖有“延香藏书”和“同安阳翟学校藏书”的古籍,如今已经成为同安图书馆最重要的馆藏文献。而陈延香先生远赴南洋劝募集资办学时嘉庚公司赠予的两只牛皮和铁皮行李箱,正静静地分别躺在使命馆(原阳翟图书馆)和阳翟小学校史陈列室,无声地诉说地陈延香先生的书香往事……

(年2月19日成稿于鹭岛三为阁。感谢陈延香先生四公子陈笃豪先生的大力支持,同安区图书馆叶智聪、同安闽南文化研究会吕瑞哲对本文亦有贡献)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hehzx.com/thxxw/11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