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再见,故宫你好当年为什么要在南

故宫,中国古代建筑集大成者。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所以去北京旅游,不去故宫那就等于白来了!

这里明清两代共多年间,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浏览故宫心情无比激动,不断浮现明朝永乐的历史。

永乐元年即年,靖难之役之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以此为始,故宫便开始了它辉煌落寞,伟大残忍的一生。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变历时四年,朱棣成功夺得帝位,开始筹谋迁都北京。

没有人能够说清,为什么朱棣要一意孤行迁都北京,毕竟首都南京是明朝真正的京城,是他的老子朱元璋钦点之兴隆之地。或许真的是,朱棣不想活在朱元璋的影子下,也不想看到关于刚刚被他打败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切。

永乐四年(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如果历史能够假设,我想问问千百万丧命于故宫建造的那些百姓们,到底是什么动力让他们不舍余力地为其付出。真的是劣根性吗?真的是被压迫如此吗?想想朱家王朝是怎么得到的天下、、、、想之、怨之、恨之,这就是历史吗?

永乐十四年(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

漫步在故宫中经过金水桥,每个人都会抬起头来仰望面前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这里曾是中国最高的权利的象征。明清两朝24个皇帝全都在太和殿举行过盛大典礼,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面对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除了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丝丝悲伤。

李煜在《乌夜啼》中有词曰: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人生从来都是遗憾的事情常发生,无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一介草民,东流的水不停不歇,无人能够阻拦。当永乐二十二年,已经64岁的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一世帝王也躲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知朱棣在即将不久于人世弥留之际,是如何想快速回到自己的紫禁城,这里有他最辉煌的成就,也有他早年全部的心血,他想念着那些不可回的往昔、、、、、、

改朝换代在历史上是最常见不过的事情了,朱棣之后,这座宫殿断断续续地又走进了23位主人。故宫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草,都见证着兴旺衰败,见证者朝代的一日一夜,后人今天浏览,都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这些无言的历史见证者呢?

我们游览故宫,除了面对高大雄伟的建筑发出感叹,那背后千千万万的故事,我们会记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hehzx.com/thxfs/14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